《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下面是一篇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一、 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 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 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四、 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一篇好范文带来更多轻松:WwW.)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我们也应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训,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重点,明白自己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握住方向的分寸。这样有助于我们成功。
从书中我体会了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在一个舒适的场所学习,用功努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他们辛苦了!而我们还总是不懂道理,逆反的心理一天比一天强盛,置父母的苦口婆心于不顾,一意孤行。其实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没有才能、水平,以后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我想,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努力学习,回报他们!
第二篇:《理想点亮人生》读书心得《理想点亮人生》读书心得体会
《理想点亮人生》书中的讲述了很多名人。伟人为理想奋斗的故事:从小病魔缠身却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身高仅150厘米却获得150余枚国内外奖章的邓亚萍;听不到美妙音乐却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邰丽华;立志为国建桥的茅以升;毕生致力于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为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拿其中一个来说吧!其中一句话“理想点亮人生”让我感触颇多。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灯,为你照亮前进的路;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坐标,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是人生道路上扬起的帆,为你鼓足前进的信心。
书中的他们无疑是成功的,他们的成功笼罩在他们身上是耀眼的光环,我们看到是属于他们的鲜花、掌声。可是在我们羡慕他们的成功是往往忽略了他们的为成功付出的艰辛,无疑通往成功的路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邓亚萍是成功的,金牌的背后她有付出怎样的艰辛呢?童年的邓亚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他被关到了体校的门外。倔强的邓亚萍没有气馁,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那时邓亚萍只有七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
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皇天不负有心人,身高虽为150厘米的邓亚萍,先后获得了150余枚国内外乒乓球比赛奖章!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她如此坚持?是理想!这答案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她从小的理想就是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邓亚萍做到了,她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好比大海,只有拥有理想的人才能把握好航船的方向,达到幸福的彼岸;人 ……此处隐藏2933个字……/p>
我们能不能唤起学生对文本的认同,引起积极的师生情感振荡,将语文素养的提高真正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贴近儿童,是否符合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是否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恰当运用。
第四篇:态度改变人生读书心得近读翁礼华先生的《态度改变人生》,感触颇多,在书中,先生以智者的眼光和胸怀、长者的经历和智慧,用如椽之笔,从人以什么态度对待事物,态度又从那些方面影响人生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透视态度是怎样改变人生的,可谓字字珠玑。读罢掩卷深思,但觉余味无穷,使我获益非浅。现仅从该书诸多篇什中撷取有关对两种经济学的分析,谈点感想。
先生在
书中引述了了西方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论点“世界上只有两种经济学,不是效率经济学,就是公平经济学,没有第三种经济学”。以此生发开来,谈到,以效率为目标的经济学,其实现形式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人们展开竞争,有人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获得很多财富,而大多数人在这个过程中却是失败者或半失败者,没有获得很多财富,有的甚至还失去了财富。这样继续不断竞争的结果,资本也就不断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从而形成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反之就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公平经济学,则是人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从事无差别的劳动,相互间的收入落差不大,心态都比较平衡,社会也较稳定,但是,它的弊端是缺乏竞争机制,不能形成资本的积聚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这两种经济学的实践表明,各有利弊,推行公平经济学,平均主义盛行,生产力发展停滞;推行效率经济学,生产力发展很快,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解决这一矛盾,现在所能找到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保证生产力在竞争中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使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在竞争中最终没有取得胜利的普通老百姓能过上最起码的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明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公平经济向效率经济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市场与计划的有机结合,较大限度地激发了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人民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是,由于数千年超稳定农业经济意识及“左倾”思潮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出现了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从而出现社会不稳定的迹象。
为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党中央与时俱进,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民生为目标,汲取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国情,积极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将此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工作重点。同时,笔者认为,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先富起来的人,应在获得财富的同时,积极回报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到财、德兼收,青史留名;而仍在衣食层面辛勤耕耘的人,应摒弃不患贫、惟患不均的心理,以豁达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去拥抱世界,直面人生,因为,事实已证明所谓的公开经济学不能带来真正的公开,不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也创造不出大量的财富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只有国家、社会、人民团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旗帜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克服存在的困难,解决出现的问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人民定能沐浴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屋“的灿烂阳光下,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第五篇:《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季老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季老谈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季老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的人生画面。
季老在书中谈到人生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没有经历过是很难把它说出来。从你呼吸世界上第一口空气时,已经接任了这项工作。在这期间,有人会怂恿你,还有人会鄙视你。无所谓,人生的步伐不在于走的快,而在于走的稳。俗话说“稳中取胜”。虽然别人鄙视你,但不代表自己鄙视自己。人生等着你探索,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为人生而精彩的背后就是志向。没有志向怎能立足天下。就像我国古代岳飞,一位抗金英雄。如果他不重视人生,也必定没有志向,因没有志向,才成不了大器。为人民而奋斗,为国家而奋斗,这就是人生立志的原因。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启后的历史责任就在于个人在人生阶段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有的人虽然有钱算的上是成功人士,可从来没为社会做过贡献。那他的人生其实没有意义,一味的
为自己着想,不为社会贡献,他的人生实在不能算是精彩。
其实,立志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升华,他们的事业是可逆的,贡献也是可逆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了什么。就像一位百万富豪,他取得了许多的财宝,但他未贡献给任何人。他死之后,将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努力创造价值,你也会悄然而去。人生的三大要素分为:立志,工作,成功。也许你会发现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也是这样。我看来人生三大要素可分为三阶段:青年,中年,晚年。青年为立志阶段、中年就为工作阶段,成功阶段就在于晚年。得呼吸最后一口空气时,你也死得其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人会永远把你刻进辉煌的里程碑。这是成功的人生。
书中季老告诉我们:不完美的才是人生,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平凡人,没有一个是一个完美的人,人的存在在于不完美,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其实谁都想拥有一帆风顺的生命,不过那似乎太过于平淡了。生活之中我们讲究平淡,需要在一片沧海之中,慢慢的寻寻觅觅,直到发现了什么样的位置,最适合自己灵魂的栖息所,最容易听到心里最真切的声音。那是心灵的平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平淡的,平淡是需要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悟性。也只有经过苦难的人,才能意识到平淡的韵味,那样的生活如同品茶一样,就是一种道。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坦然面对并欣然接受,如果在困难面前我们还能拥有一颗平静淡然的心灵,那么一切困难都不能难道我们。面对生活,我们要用最纯美的心去看待它,用真心去感受去爱它,生活将是最美好的。
季老在书中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意义,那么我们只有善待生活、善待别人、善待自己,我们才能有一颗爱生活的心,才能为了人生而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sdong小编推荐更多文章:享受阅读 拓展人生读书心得
理想点亮人生读书心得体会
人生不设限读书心得
《人生不设限》读书心得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读书心得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格林文秘网 www.gelindain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