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别的爱观后感
《特别的爱》观后感
10月26日下午,区政府组织各单位人员观看励志教育电影《特别的爱》。这部电影是首部特奥运动题材影片,旨在弘扬特奥运精神,展示智障人美好心灵,反映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残疾人的事业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特别的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十六岁智障少年谷雨痴迷于蓝球,并最终在年轻企业家庄烨的帮助下参加特奥会的感人故事。该片在表现了谷雨善良纯洁心灵的同时,也让庄烨感悟到了爱的真谛。从年轻的企业家庄烨在机缘巧合中成为16岁智障少年谷雨的篮球教练展开,讲述了庄烨如何帮助谷雨摆脱孤独、参加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并最终融入社会的过程。尤其是影片的最后讲述到谷雨放弃了瞬间能赢得冠军的机会,却是为了扶起对方跌倒在地的球员,我透过迷蒙的泪眼,看到了谷雨脸上绽开了阳光一般的笑容。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胜利者”的真正含义。
这部电影,让我特别感动的有三个情景。一是智障儿谷雨在学习打篮球时,师傅庄烨随口叫他投篮一千个,他一直坚持投篮,哪怕天上下着瓢泼大雨,都不离开,直到他的妈妈找到时,他还不走,导致最后生病了。他一个智障儿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顾环境恶劣,听从师傅的教诲,这种精神令我们为之震撼。二是师傅庄烨在照顾谷雨时,谷雨在吃师傅做的早饭时候说很好吃,师傅开玩笑说,要是什么时候吃到谷雨做的饭,该多好啊。有一天,庄总为了公司事情,没吃早饭就走了,谷雨担心师傅没吃早饭,赶忙为他煎好了鸡蛋,带了牛奶为师傅送去。他送去的煎蛋焦黑,难以下咽,庄总却是饱含热泪吃下了煎蛋,然后紧紧地和谷雨拥抱在了一起。一个智障儿童都能做到诚实守信,做到关爱体贴他人,何况我们正常人,难道不能做到这一点吗?三是谷雨在参加特奥会时,庄总告诉谷雨,一定让他的爸爸来观看比赛,庄总费劲了口舌才劝动法官,让谷雨的爸爸去观看比赛。谷雨在爸爸未到之前,眼睛一直在寻找爸爸的影子,没想到在比赛,直到看到爸爸时,他投篮的技艺全场人刮目相看,在最后一球的比拼时,由于对手倒地,谷雨放弃最后一个投篮的机会,轻轻扶起受伤的球员。这一场景,不但赢得了爸爸不顾戴有“手铐”,举起双手站起来欢呼,也赢得了全场阵阵喝彩,更赢得了在场所有观看演出的观众的赞叹和敬佩。
电影给我的感悟是很多的。就社会而言,我们应该给予残障人士更多关爱。残疾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自己独特而坎坷的人生旅程,很多人见到残疾人不但不帮助,反而对他们指指点点加以取乐。可曾知道他们的言语和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对残疾人的心灵和尊严有着多大的伤害?谷雨父亲的话更加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善良人(请收藏好范文 网:Www.)士的关爱和帮助,对于一个残疾人是多么的重要。关爱残疾人是社会的责任,我们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多为他们着想,尽我们的力量来帮助他们。
对于我个人而言,电影让我感触颇深。残疾人在生活中也许有许多不如我们的地方,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灵远远比我们强大。在经过不懈努力之后,谷雨都能取得自己的成功,我们作为健全人在为失败找原因时是不是该为自己汗颜?没有谷雨的倔强与执着,就没有他在球场上写下的神话。无论上天给予我们什么,只要我们孜孜不倦,执着追求,就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联系自身,作为一名统计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工作中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清政廉明、团结协作,还要去帮助身边的残疾人事,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还要学习他们身上的那种锲而不舍、为达成功执着追求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爱是一盏路灯,牵引我们走向成功;爱是阳光,给我们以温暖和关怀;爱是帆船,承载着我们到达希望的彼岸。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坎坷、有荆棘,我们也不会害怕,因为我知道爱总会让阳光出现在风雨后,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世界就会更美好——大爱无疆
第二篇:《特别的爱》观后感
爱如果公平
不要试图将爱的付出与回报放在天平的两端,因为它总会倾斜。爱如果公平,就失去了力量。
在谷雨的世界里,父母就是天空,无论阴晴雨雪都是自然,都只能无动于衷。对外在感知的缺陷,使他无法对父母的爱做出有效的回馈。身为正常人的我们都总是寒父母的心,总是画一张未来的饼去抚慰他们此时的疲惫,而智障的谷雨连这一点精神上的安慰都无法做出。他注定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儿子,而他的爸爸妈妈却一直试图去做正常的父母。为此,谷雨的父亲不惜对侮辱儿子的邻居大打出手,最终锒铛入狱;谷雨的母亲每日忍泪吞声,心病难医。人生若如此艰难,本是有了放弃的理由,可又有谁不知父母的心无论何时都是在为子女跳动?那份放弃的勇气,至死都无法提起来。正如谷雨的妈妈含泪所诉说的那句话:要不是为了你,我早死去了。那份对生活的失望重得过死亡,却重不过对儿子的爱,尽管这个儿子没有能力去体会这份沉重,尽管他是别人眼中的傻子,尽管这个家已经离散的不像一个家,那份爱却合着眼泪弥漫在每个人的心中。
爱如果公平,就失去了力量。正是父母如此痴傻的付出,如此不计回报的给予,才让人无法掩藏脆弱,才让我们可以拥有一个不受伤的童年。我们在父母面前可以一辈子不长大,可以近似谷雨那样大哭大闹,一点小小的安慰,就可以换来无尽的溺宠,无尽的付出。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里,有着无数关于孝子的传说,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里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举孝廉;孝自古为人传颂,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将孝看得很重要。可是,对于爱护子女的歌颂与传说却几无可闻。何以至此?因为古来父母爱子女者众,毒子女者寡:子女爱父母者寡,累父母者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本能,是比伟大还要伟大的本能;而子女对父母的爱是一种反馈,是通过心灵的反馈。长大就是一个心上蒙尘的过程,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就越来越无法将父母的爱反映的清晰了。所以,才会有那些孝子的故事需要被流传,需要用来经常提醒我们抹去心上的尘埃。父母的爱与子女的爱就是这么不公平,却常常让人感动得泪落潸然。
电影的最后,父亲的冲动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也得到了儿子的安慰;母亲的疲惫也因为儿子的成长而得到了少许的消减,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为此少了很
多心理上的负担。言及于此,唯有对父母之爱道一声无用的感谢,对人间之爱多留一份殷切的希望。
惟愿天下父母,有子成龙,有女成凤。
第三篇:特别的爱观后感范文
今天下午,老师带领我们去学校的报告厅看了一部名叫《特别的爱》的电影,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有很大的感触。
《特别的爱》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名叫谷雨的智障男孩,很喜欢打篮球。谷雨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参加了中国特奥会篮球比赛,一步步走进社会,改善心智。
谷雨虽然是个智障男孩,但他明白是非,孝敬父母,特别是影片的结尾,很有创意,谷雨为了帮助别的队的队员放弃了比赛的胜利,谷雨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非常值 ……此处隐藏2989个字……。
在爱心的支持下,德兰修女是十分勇敢的,她相信只要真正去关心需要关心的人,就能感动每一个人,包括曾经的仇视者。这里讲一个关于德兰修女的小故事,在影片中也有这一情节。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 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
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于是,她为她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场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了主的爱。
可见,德兰修女相信主的指示,对于主的坚定信念让她很勇敢,因为她在做的事情都是主的意志。
但是,在加尔各答,慈善传教士圣会的工作始终都面临许多阻力。因为他们工作的重点是帮助穷人,于是遭到了许多政治力量的刁难。首先是没有房屋使用权和合法性,随后在新闻媒体上有许多不好的言论在针对他们。但这些困难都一一解决了,在相关报道在世界各地播出后,许许多多的个人汇票随之而来,于是他们有了许多资金。但一番分配之后,原来计划的专为穷人而建造的“和平之城”就没有资金了,但德兰修女很从容,她说“主显然并不是很着急”,这句话与之前德兰修女说的话很相似:如果什么事发生了,说明主希望它发生;如果没有发生,说明主不希望,就这么简单??这句话很直接地反映出了德兰修女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
困难总是存在,但也会被克服,电影会结束,但德兰修女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关于爱与帮助的记忆将会给我们的人生留下难忘的教育。
下面,让我再回顾一下德兰修女的人生经历吧。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做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而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14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特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人士。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特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
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更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风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折磨着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下,1948年,教皇庇护十二世终于给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德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莎丽,以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
1971年,教皇庇护十二世颁给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奖;同年的肯尼迪奖也颁发给她,此外还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也颁发给她,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国名誉公民,和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诺贝尔和平奖,也颁发给她。当时她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媒体问及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后人赞她为: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1983年,德蕾莎修女到罗马拜访教皇保罗二世时,心脏病第特蕾莎修女与戴安娜王妃一次发作。**年心脏病第二次发作时,她接受了人工心脏的安装,1991年从墨西哥拜访回来之后,得了肺炎,健康状况日趋恶化。于是她向博济会提出辞职,理由是她已无法像其他修女一样全天照顾病患,在修会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德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济会领导她们。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并伤到锁骨。8月时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但健康并没有日渐好转,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济会。同年9月,87岁时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者。印度替她举行了国葬。
最后,以德兰修女的一句名言结尾: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向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帮助贫苦人事业的伟大修女致敬!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格林文秘网 www.gelindaina.com 版权所有